孙思邈养生秘要:记”三戒”,去“五难”
孙思邈养生秘要:记三戒,去五难
孙思邈在许多养生长寿著述,一再的强调人们要切记三戒,即戒大怒,戒大欲,戒大醉。去五难,即养生有五难,名利不去为一难,喜怒不除为二难,声色不去为三难,滋味不绝为四难,神虑精散为五难。如果贪恋名利,喜怒无常,耽于声色精于美食,苦于神虑就不可能祛病延年,抗老益寿。这可谓集诸家(歧黄、彭祖、老子、列子、扁鹊、嵇康、仲长统、陶弘景、张湛等)之所秘要,去众说之所未备。将养性列于辟谷、退居、补益诸卷之先,并在千金两方中都专列养性卷,足见其对养性的重视。三戒是精神修养的重要内容,更应尽力克服五难。
(一)戒怒:孙思邈说:多怒则百脉不安,损人寿命。故欲求长生先我性,人能戒性方延命。并把戒怒列为三戒之首,并曰:故善摄生者,常少怒、莫大怒、勿悄悄怀愤恨若能不犯者,则得长生也。他主张:反俗,众人大言我小语,众人多繁而我小记,众人悖怒而我不怒,不以不事为累意,不临时俗之仪。
淡然无告诉人们心无妄念,耳无妄听,割嗜所以固血气,忍怒以全阴抑喜以养阳失去驾驭自己情绪的人,往往感情用事,失气损神癌症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大疾,有些专家认为癌病者在精神与情绪及性格上,大多是不够稳定,怪异、悲观、失望、抑郁、呕气等,这降低了人体的免疫能力,气血凝聚,致使癌因素乘虚而入。因此,这就要有意识的加强自身修养,豁达大度,宽容待人,驾驭自己的精神情绪,使自已处在十分稳定的精神状态中。
据美国贝兹和托马斯两位医生,根据三十年的调査,提出以下报告:精神状态不稳定,急燥易怒,不知足的人中,有77.3%患有癌症、高血压、心脏病等;而精神情绪稳定恬静、知足的人中,类似病症的发病率只有25%。可见清心寡欲,知足长乐,和乐顺气对人的身体健康是大有裨益的。
孙氏《养生铭》中所言:怒甚偏伤气,思多太损神,神疲心易役,气弱病相侵,妖邪难犯已,精气自全身安神宜悦乐,惜气保纯和,寿夭休论命,修行本在人。故养生之大是啬神,爱气,养性和节房室。在平时我们应保持孙氏在《千金要方》中指出的:悦情爽志,以资气血。孙思邈强调合度,否则过则失。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厥气上行,满脉去形。意思是暴怒会损伤阴气,暴喜会损伤阳气,厥逆之气就会上行而经脉张满,形体羸瘦。
现在医学证明:人的下丘脑边缘叶中有管理快乐与痛苦两个调节对立情绪的神经中枢,这两个中枢紧密配合,以保持人体的心理平衡和情绪协调。这两个管理中枢相邻,人在乐极时,管理兴奋的中枢越区界,引起痛苦中枢同时兴奋,产生情绪错乱,打破正常精神平衡,就会出问题。如高血压诱发脑溢血,心脏病诱发心肌梗塞等。历史上范进中举,笑死程咬金之类的故事就是例子。
(二)戒欲:孙思邈把戒欲列为三戒之一。纵观著述,孙思邈把戒欲分为两层含意:指戒私欲、性欲。私心过重能损人寿命,孙思邈说:人不终眉寿,或致天殁者,皆由不自爱惜,竭情尽意,邀名射利。故善摄生者,勿汲汲于所欲,心无妄念,所至之处,勿得多求,多求则心自疲而志苦,旦起欲专言善事,不欲先计较钱财。指出应尽量避免外界环境对人心灵的不利影响,不要过多追求物质享受。如:居处不得绮靡华丽,令人贪婪无厌,乃患害之源,但令素雅洁净,无风雨暑湿为佳。孙思邈不仅这样说,而且这样做,一生追求最高的思想精神境界,从不慕求名利。他在无欲无求、誓愿普救含灵之苦的思想指导下,皇帝多次赐官不就,始终如一,孜孜不倦地精硏医药学科学,一生把病人的痛苦看作是自已的痛苦,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普救含灵之苦。他在为广大群众百姓和为社会做贡献中获得了最大的满足和快乐,他的心胸始终是坦荡的,无忧无虑,无怨无恨,理始终是宁静的,从而促进了身心健康,这不能不说是孙思邈长寿的重要原因之一。
孙思邈节制私欲,淡泊名利的思想和行为是养生长寿之要秘,如他在《卫生歌》中说:顶天立地非常易,饱食暖衣宁不愧人,应知足而自乐,私心过重,妄欲过贪能损人寿命。他认为善摄生者旦起欲专言善事,不饮先计较钱财。孙思邈不仅这样说,而且这样做,有患疮痍下痢,臭秽不可目视,人所恶见者,但不得起一念蒂芥之心,是吾之志也,若有疾危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等,皆如至亲想。孙氏还指出: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人们都知道在我国古代绝大多数苦读经史的知识分子,为之奋斗的目的都是求取功名,入趋仕途,所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车马多如簇。书中淑女颜如玉。特别是隋唐时读书人更是热衷于读经书,赶科举,以求仕进,对于医药疗疾之术,根本不屑一顾。但孙思邈七岁就学,日诵千余言,通过十年寒窗之苦,加之天资聪慧,弱冠之年风华正茂,确是满腹经纶,通晓道经佛典和百家之说,却偏偏不肯随波逐流,愿做一个不齿于士大夫的穷医生,奔波在百姓之中行医疗疾,不肯在官场中去争名夺利,升官发财,去做那种种劳心费神的卑鄙之行,龌龊之为。显而易见,他根无私,本无利,无欲无求,在为人民,为社会做贡献中获得了最大满足和快乐,除去穷苦百姓群众的疾苦病痛使他感到了幸福和乐趣,他的心胸始终是坦荡的,精神情绪始终是欢快的,心理活动始终是宁静的,从而促进了健康。
同时,他不同意那种只关心自己身心和生命,而不顾他人身心和生命,是不足以延寿的。他指出:有智之人,爱惜性命者,当自思念,深生耻愧,诫勒身心,常修善事也。又说:常以深心至诚,恭敬于物,甚勿诈善,以悦于人,可以说就是要为他人,为社会做好事济世救人的人,而他的心灵永远是美的,精神永远是乐观的,那么他就会长寿。
戒性,即节欲,指性生活要有节制。纵欲,不但影响健康,严重的还会危及生命。故孙思邈在《卫生歌》中道:欲求长生先戒性,火不出兮神自定。木还去火不成灾,人能戒性方延命。孙思邈强调:凡精少则病,精尽则死,是以人年四十已下即服房中之药者,皆所以速祸慎之慎之!故年未满四十者,不足与论房中之事。贪心未止,兼食补药,倍力行房,不过半百精髓枯竭,惟向死近,少年极须慎之。
并指出:欲求长生寿,考服诸神药者,当须先断房室。主张节欲惜精,故谓之:养肾固精当节制。孙思邈批评那些不知惜精的人是:俗人见浅,但解施泻以生育,不能秘固以颐养。并谓:善摄生者,凡觉阳事辄盛,必谨而抑之,不可纵心竭意以自贱也。若一度制得,则一度火灭,一度增油;若不能制,纵情施泻,即是膏火将灭,更去其油,可不深自防。所患人少年时不知道,知道亦不能信行之,至老乃知道,便以晚矣!病难养也。晚而自保,犹得延年益寿。
因此,孙思邈为进一步忠告世人,在《千金要方》中还特意记载了一因不慎房室之戒,而致膏火灭而身亡的典型案例,以示后来人免损身折寿。
(三)戒醉:孙思邈在《千金要方》载:酒,昧苦甘辛,大热有毒,行药势,杀百邪恶气。酒宜暂而少,不宜久而多。故庶免为其所虐,而不可太饮过多,饮虽可陶冶性情,使血脉流通,然过嗜则招风、败肾、烂肠、腐胁莫过于此。少饮利人,多饮则害。孙思邈说:饮酒不欲使多,多则速味之为佳,勿令至醉,即终身百病不除。久饮酒者,腐烂肠胃,溃髓蒸筋,伤神损寿。他认为酒醉对人体损害甚大,故谓:饮酒至醉为忌。一月之忌者,暮无大醉,夜醉损一月之寿。更不可醉以行房:醉饱莫行房,五脏皆翻覆。醉饱交接,小者面暗咳嗽,大者伤绝脏脉损命。
TAG标签:
引发前列腺增生的原因是什么口腔癌的常见病因有哪些
牛皮癣发病原因跟季节变化有什么关系
尖锐湿疣的感染常识